麥嘈:“曾幸福”大叔,祝你“真幸福”



“你幸福嗎?”“我姓曾”……這並非周星馳電影橋段,也非網友惡搞,而是昨日電視節目中的一段對話。對話視頻被放上網絡,迅速走紅,繼“我是來打醬油的”、“我可以說髒話嗎”之後,被許多網友封為又一電視採訪“神回復”。

不少人看了視頻後表示“笑尿了”。曾大叔可能是沒聽清楚記者的提問,也可能是有意抬槓,“我姓曾”成了一個待解之謎。可能這位曾姓大叔活了大半輩子,第一次有人問他幸不幸福,鏡頭面前一句對幸福的追問,讓他驚慌失措。但是,大叔那唏噓的眼神、淡定的鬚根,都顯示他並非等閒之輩。因而許多人把這個“誤會”解讀為大叔對“不幸福”的巧妙回應,也可理解。“什麼是幸福?”在採訪鏡頭未能到達之處,電視觀眾通過對“曾幸福”大叔一番話的解讀,給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
假如換作我,大街上忽然衝出一個人問你“幸不幸福”,我一定會認為,這人是不是在弄飛機上常放的那種整蠱人的家庭滑稽錄像。就像這段視頻中一位受訪的旅客所說:“這個幸福太麻煩,說不清楚。”“幸福”這個詞太大,不是我們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彙。西方人寫信一開頭就用D ear(親愛的),見面就說I love you(我愛你),放在中國,多少伴侶一輩子相濡以沫,愛意綿綿,卻不曾說過一個“愛”字。再說了,就算我說此刻無比幸福,下一刻呢?

又不是上春晚,所以,要讓我在幸福的標題下抒情一番,還真有點難度。不過,這段將近4分鐘的視頻,10位受訪者中,大部分人表達了“很幸福”之意。加上“我姓曾”,只有3位選擇了不表態。即便反響積極者,幸福在細說之下仍見生活的艱辛。比如:一位年近半百的拾花女工,她的“幸福觀”就是多給小孩攢錢;那位在街邊摘菜的退休職工,她的幸福感來自辛苦半輩子,“終於把女兒供出來了”。

依我看,“幸福採訪”就該這樣———具體點,把問題分解開來———比如:老闆拖欠工資嗎?子女在城市上得起學嗎?生病有醫保嗎?城里人歧視你嗎?電視上“曾幸福”大叔緊鎖的眉頭,實不該被我們這些觀眾作為玩笑打發,然後追逐微博上下一個笑點。在幸福之門依然緊鎖的個體那裡,“我姓曾”不全然是語言的解構遊戲,更是堅硬的現實。

好多人說,看了這段視頻,第一次感受到電視新聞給他們帶來的歡樂。雖然這則幸福採訪,記者明顯經驗不足,提問大得嚇死人,可是呢,能讓“我姓曾”的段子出現在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的電視新聞上,也是過去從未有過之事。笑歸笑,明月千里,天涯此時,今天是中秋節,無論“曾幸福”大叔現在哪兒,我們都祝你有朝一日“真幸福”,也寄望電視臺能重訪“曾幸福”大叔,讓他把未及說完的人生故事說完。